即库台,设移旅,楹复格,内阶幽陛,提唐山墙,樀于惟工,斫其材而砻之。
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持续巩固豫台交流活动深入开展。积极服务社会事业。
促交流拓展专业合作。2023年8月,澳门河南社团总会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任、第四任行政长官崔世安出席,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雷明出席并致辞,省委、省政府和中华海外联谊会致贺信。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心社团、企业捐赠款物3.5亿元,助力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总会成立两年多以来,以心系豫港、力献家邦为己任,率团参加投洽会、拜祖大典等活动,热情接待河南赴港考察招商团,豫港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走出去宣传河南形象。
参与举办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河南省海外侨团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发展大会,创新举办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项目推介会等,推动一批港澳台和外资企业落地。助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彰显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去年,郑州比亚迪基地顺利投产、上汽郑州乘用车二期新车下线、宁德时代洛阳生产基地加快推进。
四月的江淮大地,生机盎然,创新已成为安徽最闪亮的名片。近期,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启动运营,总规模180亿元。围绕枢纽经济,其产业布局和生产力布局有不少值得安徽学习的地方。在科技创新上高位布局,亮点纷呈。
近年来,豫皖两地围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担当作为勇闯新路,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资料图片从一谷看新兴产业在安徽,流行一句口头禅科里科气,说的是当地无处不在的科创气息。
从靠创新起家到靠创新当家。作为中国的铁路枢纽、航空枢纽,河南的区位优势不可替代。大幅折叠的柔性环形手机屏幕、通过穿戴式设备零延时远程操控的机器人、实现形象塑造的人像复刻机……从集成电路到量子信息,从新型显示到人工智能,2300余件最新科创成果,以生动可感的形式展现着安徽创新发展的全景。河南和安徽在先进制造业上各有千秋。
安徽创新馆是中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二是善于打造产业地标,声谷、视谷、量子谷等产业地标全国闻名,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特色产业辨识度持续提升。近年来,河南加快科创体系重塑,推进重点产业链升级,可以学习借鉴安徽经验,结合河南实际推出创新举措,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推进。围绕先进计算产业,形成了以超聚变、黄河鲲鹏为龙头的完整产业链。
两地专家这样说安徽经验可借鉴□河南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赵西三安徽立足独特区位优势,用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红利,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上勇探新路,形成了一批安徽经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全省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均实现标志性跃升。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以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发现新现象、催生新技术。
河南日报联动报道中部崛起满目新首站走进安徽,记者入企业、进展馆、看园区、访专家,取经安徽的创新之道,探寻豫皖合作空间,助推两省更好交流合作,携手走出一条更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之路。——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核心提示潮涌江淮风帆劲,中原崛起日日新。
现在郑州又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建立了直连欧洲的航空和铁路运输通道,很好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未来,在中部崛起大背景下,河南和安徽有不小的合作空间,携手发展大有可为。目前,安徽已建立起汽车全产业链体系,各市都有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配套企业,一辆新能源汽车可以在3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安徽是新兴产业发展很快,河南在有色金属材料、大型装备、轻纺等方面基础很好。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辉 师喆 胡舒彤 安徽日报记者 鹿嘉惠同护一条淮水向东流,共谱中部崛起新篇章。中部崛起的河南力量□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安徽省政府参事 孔令刚河南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在华夏历史和全国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相比安徽,河南在传统产业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尤其在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全国领先。
更重要的是要深化与安徽的对接合作,创新合作模式,联手在中部地区崛起、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量子产业已成为安徽新兴产业的代表,全省聚集量子产业上下游企业70余家,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涌现出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墨子号量子卫星、全球首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有科创的种子,更有培植产业的厚土。从一业看产业链打造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
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发展新动能。4月12日,位于合肥的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材料研究院关键材料分院院长李道聪向记者介绍,目前国轩高科已初步形成全球布局,从研发、制造、销售再到电池回收,构建了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时隔近4年,记者循着总书记的脚步走进该馆。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加持续、稳定和清洁的新能源。
通过培养的2000多名经纪人,安徽科技大市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打通技术要素市场最后一公里。目前河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一批支柱产业。
河南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坚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首要战略、一号工程,聚力培育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一批河南制造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中高端、关键环。河南和安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
河南省也抢抓机遇,强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3年,科大硅谷落地科技项目800多个,引来全球创业团队人员超万名,拥有合肥市近43%的量子企业、50%的合成生物企业、55%的空天信息企业,未来产业加速集聚。
如今,河南已经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制造业大省,还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量249.1万辆,居全国第2位。在先进制造上抢点卡位,善作善成。作为安徽省重点打造的重要创新平台,科大硅谷自2022年6月建设以来,就肩负着安徽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高科技企业成长高产田的重任,通过团队+基金+载体的新运营模式,破解科研项目找人、找钱、找市场难题。
科大国盾量子品牌主管骆贝贝介绍,得益于当地完善的产业链,国盾量子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作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及配套设备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是精于搭建产业平台,世界制造业大会、量子产业大会、国际显示技术大会等高端产业大会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安徽链接高端要素、强化招商引资提供了平台支撑。郑州传感谷集聚了包括5家上市公司在内的700多家传感器上下游企业。
安徽省财政还通过资金+基金基地+基金科创+产业模式,不断加强以政策链推动汽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全面启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以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为首实施十大战略,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全局统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系统重构创新体系,构建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河南创新步伐铿锵有力,创新发展全面起势。